為水彩開創研究的里程脾
 

       水彩自日據時代石川欽一郎將之傳入臺灣至今已104年。20082009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創中心策展「臺灣水彩一百年」及「臺灣水彩經典」,為臺灣水彩發展的後黃金時期及衰退期,重新注入了一股熱潮;也為19751985年間,校內學生及不到三十歲的年輕校友們自發而形成的「水彩黃金時期」重新定位臺師大在臺灣水彩發展上舉足輕重的角色。

       然而臺灣光復至今的藝壇,一直對水彩有明顯的矮化及歧視的趨勢,以致在美術教育甚至是大學入學考試中將之更名為「彩繪技法」,卻是掩耳盜鈴式仍以水彩教學為主。視覺藝術中既缺不了水彩的角色,與其讓它埋首失寵於眾多媒材工具及藝術風潮之中,還不如正視它在藝術的養成教育上的重要性,開啟臺灣從未有過的〈水彩研究〉這一領域─而《水彩調查》正是研究最根本的基礎─為未來的水彩創作與研究整理出一套完整的學理基礎。

       回首臺灣這三十年來的水彩評論或探討,較具有評論價值的只有《雄獅美術》19826月號5085頁由本校56級校友林惺嶽撰寫的─〈從二二年敵蒙到八二年挑戰一試評臺灣水彩畫的過去·現在·未來〉。當時臺北維茵藝廊舉行的「八二無水彩的挑戰」的策展人與下這個雄心勃勃的標題的人,正是師大68級校友楊恩生。而蕭瓊瑞博士撰寫的《水彩畫研究報告專輯19451990年》(臺灣省立美術館,1990)則為一本詳盡的文獻,收錄了報紙·雜誌中各類的水彩報導·評論,其中第三章「風格歸類與代表畫家」中第五節「精細的描繪」裡,提到的畫家多為臺師大的校友,因而見證了所謂的「水彩的黃金時期」之說,也為具象寫實的繪畫風格在眾多抽象,表現主義與裝置藝術的追逐風潮之下,留下一絲古典的·鄉土的·生活的品味與風尚。

       接著,在楊恩生教授於2006年受聘返母校臺師大任教起,陸續策展主辦了「風生水起一國際華人經典水彩大展」(2006)等大展,將逐漸式微的臺灣水彩導入振衰起弊的新航向。臺師大66年來的水彩傳統由馬白水(1909~2003)、李焜培(19332012)傳承至楊恩生(1956一)手中。他自青少無時期即透過敔蒙老師梁丹丰的教導,同時與許多前輩大師如馬白水、劉其偉、吳承硯、胡茄、舒曾子相熟,傳承了他們的風格與技法,更將水彩的發展視為自己一生的使命。本人相信楊教授定能將水彩教育及研究的傳統,一本大學時的初衷,創造出一個嶄新的里程碑。

 

臺師大校長